氢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热值高、来源多样、储运灵活的绿色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发展氢能产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国家对发展氢能持积极态度,近两年以来氢能相关的支持政策频繁出台,行业有望在政策催化下迎来积极发展,成长可期。
近日,霍尼韦尔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正式发布《未来燃料——霍尼韦尔氢能工业与应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结合“双碳”目标下工业行业面对的现状与趋势,兼顾了前瞻的发展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为产业梳理氢能应用的未来路径。作为专注于氢能行业的重要研究成果,白皮书详述了在当前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目标,并围绕氢能产业链发展各项环节,提出了“生产规模化”、“降低存储运输成本”以及“激励措施加速应用”的氢能未来三步走发展倡议。

霍尼韦尔发布《未来燃料——霍尼韦尔氢能工业与应用白皮书》
技术创新 突破壁垒
从氢能产业链上来看,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存储、输送,下游用氢三个关键领域。根据氢气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一般可将氢能分为灰氢、蓝氢、绿氢。白皮书中提到,“灰氢”是指利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制取氢气,制氢成本较低但碳排放量大;“蓝氢”是指使用化石燃料制氢的同时,配合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但捕集成本较高;“绿氢”是利用风电、水电、太阳能、核电等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制氢过程几乎没有碳排放,但成本较高。未来,绿氢也将逐步对灰氢和蓝氢进行替代。
预计到2050年,约70%左右的氢气由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在电解水制氢技术上,霍尼韦尔利用其膜制造和催化剂生产领域的优势,正在开发高效的质子膜、阴离子膜、催化剂和膜电极等。霍尼韦尔新技术专注于质子交换膜电解(PEM)和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AEM)的催化剂涂层膜(CCMs)。霍尼韦尔最新的 CCMs 已在实验室测试中显示,通过突破性的专有高离子通量膜和高活性催化剂,可实现更高的电解槽效率和更高的电流密度,预计这将使电解槽成本降低 25%。
作为一家低碳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霍尼韦尔致力于帮助企业提高氢能产量和应用,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霍尼韦尔特性材料与技术集团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刘茂树在采访中表示:“霍尼韦尔从事氢加工创新解决方案业务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自1966年首次将变压吸附(PSA)技术用于工业场景以来,公司已经先后为全球客户设计、生产并交付了1000多套霍尼韦尔UOP变压吸附系统,累计纯氢产能达到约2500万标准m3/h。”

霍尼韦尔特性材料与技术集团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刘茂树
行业应用 前景广阔
在中国“双碳”目标推动下,氢能产业目前已成为中国低碳转型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相关政策的制定颁布为氢能产业在中国的壮大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领先的低碳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供应商,霍尼韦尔拥有一系列成熟的技术及解决方案,致力于帮助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等领域实现氢能应用,从而降本增效,进一步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刘茂树在采访中介绍,2021年7月,霍尼韦尔宣布与宝武集团旗下的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子公司,即上海宝氢气体工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霍尼韦尔UOP将为上海宝氢提供一套高纯氢产量为6000标准m2/h的制氢站,其中氢气产品将用于宝武集团无取向硅钢生产线和氢燃料汽车加氢站,双方将共同推动氢能在中国市场的生产与开发,促进钢铁行业实现节能减排并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霍尼韦尔UOP的氢气净化提纯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可针对性地进行氢气回收,以及提供高纯度的产品,而且整个生产过程安全环保。
结束语
如今,氢能正逐步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重要能源载体之一,世界主要大国都在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计划、投入巨额资金,积极推动先进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抢占国际氢能产业竞争领域的制高点。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中指出,要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相关政策的制定颁布为氢能产业在中国的壮大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家深耕可持续发展领域多年的公司,霍尼韦尔希望通过发布兼顾前瞻发展性和实际操作可行性的相关行业研究成果,积极携手合作伙伴,将先进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向市场,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思路,为氢能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帮助中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向前。
撰稿人:佟伟
责任编辑:朱晓裔
审 核 人:李峥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