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首次推出“绿色智能制造”的理念后,今年施耐德电气以全新的“数字化加速,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工业”为主题亮相上海工博会。如何诠释“未来工业”这个新的主题?“开放、高效与韧性、可持续、以人为本”是施耐德电气给出的几大关键词。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表示,对工业企业而言,数字化加速和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两项长期战略。数字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可持续发展为数字化提供了新的舞台和发展动力。施耐德电气正在以全面的数字化加速能力与经验,助力企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工业迈进。

与生态伙伴一起 迈向未来工业
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施耐德电气的文化、产品、系统都是围绕“开放”展开的。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自推出以来,从中国业务进展情况来看,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实现快速增长,并且从全球业务占比来看,其在中国的业务也是最高的。“每项新技术刚出现的时候,都会有市场的接纳期、培育期和成熟期。从技术的覆盖与推广角度来看,开放自动化尚处在早期的培育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用户认可和接受这个概念,我们也看到国内有很多新兴的、具备比较强技术实力的公司,都在加入到开放自动化的同盟当中来。”庞邢建表示。
无论是谈数字化转型、绿色生产或是其他,其根本目的都是“高效”。而“韧性”是指在不确定环境下,当企业遇到不可抗力的影响时,其抗风险能力如何保证可靠的供应效率和成本。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中国区战略和业务发展总监申红锋表示,高效的生产离不开高效的运营,未来的智慧工厂,将通过管理数字化、流程运营的电气化、供应链一体化,不断地提高效率与运营韧性,使其更加稳健、敏捷、高效、节能,从容应对来自上下游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挑战。

社会责任是每个企业都应共同承担的,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与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投入多寡及推进数字化转型力度大小等因素,有决定性的关联。过去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企业不计成本、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时代已不可取。施耐德电气认为,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软件、自动化系统和能源管理缺一不可。借助数字化和仿真软件,企业可以对工艺性能、电力、用水、材料进行可视化管理,从而有效优化生产制造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实现智能化能耗管理以及近零废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话题——“人”。在所有的工业领域,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迅速,但无法完全取代人,它只能做到让人去从事更有创意的工作。施耐德电气始终致力于如何赋能于人,怎么样让人工作的环境更加舒适,更好地通过科技改变人的生活,激发人的创意和潜能,让整个工业变得更加的美好。
“我们探讨‘未来工业’,但我们该如何引领行业前往‘未来工业’呢?”庞邢建谈到,“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企业单打独斗的事情。施耐德电气会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尽可能地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仍然需要整个社会、工业界合力参与完成。在当下阶段,施耐德电气将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技术,不断致力于改变现状和用户的使用习惯。”
5G+PLC 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迈向未来工业,离不开新技术快速研发与普及。在驱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多股交织的力量中,不断演进的新一代5G信息通信技术,正在为工业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带来新的思路。工博会期间,施耐德电气携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5G+PLC深度融合解决方案》白皮书。
施耐德电气自2019年开始在位于无锡和广州的工厂部署 5G网络,并进行了大量的性能和安全测试,提出了5GC(5G 核心网)全下沉、分散部署、集团统一管理的架构和运维模式。2022年,施耐德电气开始落地5G多园区专网方案,遍布全国二十几家智慧工厂和物流中心,实现网络统一标准,应用快速复制和管理统一集中。例如,在生产制造环节,PLC南向5G连接的突破打破了工业控制最底层的固有框架,PLC 可以远程控制尽可能多的底层机构和设备,打破了线体原来固定的的框架,实现柔性化生产;在仓储物流环节,基于一张5G专用网络完成数据传输和定位,能够实现对AGV小车等可移动工装设备的管控与路线优化,提升整体效率;在运营维护环节,5G+AR/MR让工程师即使远在天边,也能以第一视角看到、听到甚至“摸到”现场的真实场景并远程“会诊”指导现场人员操作……在这些实际场景中,5G技术自身的特性与施耐德电气在制造领域的深厚积淀融为一体,带来灵活性、韧性和效率的极大提升。

结束语
施耐德电气凭借自身践行数字化转型的深刻认知和丰富经验,通过能源与自动化的融合、终端到云的融合、全生命周期的融合、从分散管理到统一运营、可持续的综合能源管理五个维度的融合,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个真正从咨询到落地的完整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切切实实创造价值,并通过更多的软件和技术真正落地这些数字化转型的场景。施耐德电气将与产业同仁一起,昂首阔步迈向未来工业。
撰稿人: 佟伟
文章来源: 现代制造
责任编辑:朱晓裔
审 核 人:李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