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实施好“率先行动”计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科院全院上下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于“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科院的亲切关怀、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
对此,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王东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以智能立所的自动化所,未来将围绕自动化所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新体制、新机制,为实现研究所的跨越发展作出贡献。
“实施‘率先行动’,关键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优势,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技术。”王东琳说,“当前如火如荼的脑计划和类脑智能研究为自动化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所目前正在继续深化类人脑工程规划,探索智能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类人化,为研究所未来发展凝聚力量。”
智能立所
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成为自动化所“一三五”规划和“率先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国内智能机器人研究的一流科研机构,中科院自动化所多年来在智能机器人感知与控制领域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并进行了高技术开发。“从理论研究到关键技术突破,自动化所正走在大力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道路上。”中科院自动化所副所长杨一平告诉记者。
中科院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建所初期,自动化所开拓了我国的控制科学,为“两弹一星”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以来,自动化所又开创了我国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的新领域。
“依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智能机器人系统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上,我们有着深厚的积淀。我们逐步培养、发展并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优势互补、配合默契、成就斐然的研究队伍。从目前整个自动化所的研究内容来看,全所的工作都和智能机器人有关。”杨一平说。
目前,自动化所正在按照“率先行动”计划的要求,凝练科技方向,创新体制机制。自动化所规划了两个核心方向,一是类人脑工程研究,模拟人脑的神经元系统,这是围绕机器人的自主认知能力而展开的。“人脑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人的视觉系统接收到外界的信号后,怎么传达到大脑,大脑再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个过程非常奇妙。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一过程有足够的认知,就可以将之应用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上,提高其人工智能的水平。”杨一平说。
另外一个大方向,则是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未来,自动化所的机器人研究将更加聚焦“智能化”,将人脑模拟系统、类脑计算与具有类人动作的机器人平台深度无缝融合,使智能机器人在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推理决策能力、肢体动作等诸多方面突破性地接近真实人类,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聚焦智能机器人
近年来,对于中国科技界以及中国机器人的研究,常有人认为发展速度过慢,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对此,杨一平认为,科学研究需要积累,科技创新更需要过程。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其发展速度也很快。“应该说,目前中国科技界是在一步步往前走,已经具备了从跟踪到赶超的基础。”
他举例说,近年来,自动化所的多名研究员被获邀担任国际期刊的主编,如刘德荣担任《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神经网络汇刊》主编,王飞跃担任《ieee智能系统》主编,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引领地位。
“还有谭铁牛院士,2013年,他担任了国际模式识别学会第一副主席,最近又当选了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评价谭铁牛的工作,称其为模式识别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杨一平认为,以机器人的理论研究而言,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水平并不比国外差,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有一定优势。
“以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我们所下面还有很多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进行合作,负责机器人技术的转化。比如,我们的下肢康复机器人,使用一体化的肌电信号采集和电刺激装置,已经完成了30余例患者康复训练临床测试,有望推向市场。”杨一平说。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