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总裁郭台铭提出“100万台机器人计划”的预计完成时间已过半,对目前生产线自动化进展,富士康讳莫如深。
过去几年,这家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着力推动机器人向生产线的渗透,并刻意削减人工。这符合郭台铭“三年百万机器人计划”的“省人化新思路”。财报显示,2008年,富士康国际员工为10.8万人,2009年达到最高峰,为11.8万人。两年后减员幅度逐步加大,2011年减约1.4万人,2012年减约2.89万人,减幅达29.2%。
人工的削减显示了富士康经营的困局。今年春节以来,富士康冻结了大陆工厂的招聘工作,市场归结为客户订单下滑的影响。
海通国际科技行业分析师李力行指出,iPhone的一个关键音频芯片供应商CirrusLogic的高库存可能意味着iPhone销售低于预期,iPhone主要制造商之一的富士康在2013年一季度的销售,也出现19%的同比下滑。而在刚刚公告的2012财报中,富士康承认,过去一年客户订单数量减少,导致去年净亏损高达3.164亿美元,创下自2005年上市以来最大亏损。
自动化推进也深受影响。尽管郭台铭期待未来以自动化应对不断上涨的薪酬标准带来的成本压力和日益激烈的产品竞争,但在短期业绩下滑的年景下,研制和应用机器人的成本约束、工序需求和经营风险,成为三年计划的牵绊。
但这家世界巨型代工厂必须直面麻烦。“网络时代带来的观念改变,让现在年轻人的劳动习惯也变得挑剔起来,这对讲究纪律性和执行力的制造业,显得更加艰难。”富士康发言人刘坤说,“我们只有在人和环境之间找到一个趋于和谐的方法,自动化是包括富士康在内的所有制造企业都必须追逐的事情。”
“省人”战略
富士康深圳龙华产业园A8栋楼曾是冲压车间。几个月前,这里的人员和生产线被腾空,取而代之的是数百个正在运作试机的机械手。富士康自主开发的工业机器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Foxbot。
Foxbot还仅限于机械臂,业内习惯称之为“低成本机器人”。“它可以用一个自由度或两个自由度的自动化设备来代替人工,以实现简易自动化。”一位中科院机器人专家介绍说。
这不是富士康应用的第一批机器人。富士康为自动化备战多年。2006年前后,郭台铭办公室就聘请了一批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实验室的自动化技术专家专职富士康机器人研发,于2007年1月15日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到2009年,6个系列15款名为Foxbot的富士康机器人陆续开发完成。它们被重点应用于堆栈、上下料取放、喷涂、输送、装配、搬运、小负载搬运、打磨、贴膜、抛光、油压等工序。2010年该系列工业机器人于山西晋城富士康工业园批量生产,这直接促成了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的成型。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领域的中国制造业加快了自动化转型。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最新调查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中国机器人采用率提高了210%,美国机器人采用率提高了41%。在日本和韩国,每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最多,1万名工人对应超过300台机器人。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从粗放式向机械化高技术含量产业转型,是必然趋势。机器人使用普及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劳动力成本增加,二是提高生产效能。
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利嘉伟说,“工资、运输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正在快速蚕食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同时,劳力结构性短缺进一步加剧,很多企业面临“招工荒”。
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富士康一直饱受人力成本上升的困扰。2012年每介绍一名工人去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上班,即可获得来自富士康公司1500元的奖励。“现在不是说多找一个工人会带来成本增加,而是你根本找不到人来做工。”利嘉伟说。
富士康自动化提速,正是富士康员工两次调薪后不久。在经历多名员工跳楼风波后,富士康在2010年6月2日宣布,大陆基层员工的标准薪资从原来每月900元上调至1200元。五天后,富士康再度宣布加薪,深圳新进员工经三个月考核合格,标准薪资再上调66%,为每月2000元。
6月8日,郭台铭即在台北母公司鸿海集团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在“提升员工福利、津贴与工作满意度”的同时,“持续对许多低阶制程进行自动化,以及提高员工训练”。
此后半年里,富士康先后于深圳总部、华北区、华东区密集举办三届自动化展,遍邀全球著名自动化制造商到场。自动化展会上,富士康首次对外提出“四化”:效率化、自动化、合理化、无人化。很快,郭台铭向外界公布了富士康三年内打造“百万机器人计划”,并提出“省人化新思路”。
按这项计划,2012年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Foxbot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2012年初,郭台铭在考察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区证实,富士康已经启动“三年内造百万台机器人”计划。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