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一汽锡柴重型柴油机惠山基地迎来一批参观调研的人士。走进生产车间,入眼处是井然有序的场景,5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才有256名工人,更多的是一台台有条不紊干着活的机器;更让人惊讶的是,地上纤尘不染,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油污满地。知情人“剧透”:“这样的整洁,天天如此。”
在无锡工业界,锡柴的牌子已树了72年,但在人们眼里,这一直都是一家充满了竞争力的企业。即便是今年国内重卡市场遭遇“断崖式”下滑,上半年企业利润依然实现了明显增长;主打产品奥威11升发动机以45%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国内市场该排量的绝对主导地位。
一汽锡柴厂长钱恒荣说,企业必须厘清需要传承的和创新的,所谓“扬弃”,“要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属于锡柴的那条路”。
迈向智能制造的工业4.0
在锡柴惠山基地,你能充分感受到“智能制造”的内涵,会被其世界一流的智能化柔性生产线所折服。
发动机装配生产线曲轴安装工段。一台德国库卡机器人灵巧地施展双臂,把重达200多公斤的机件翻转360度,随后又转动身子,准确地把曲轴放置在机件内部,整套动作一气呵成。“以前是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在搬运安装过程中还易产生磕碰,影响机件的质量。”基地负责人介绍说。
这样的德国进口智能机器人,惠山基地引进了5台,在充分满足工艺需求的同时,也将人从长期处于油漆喷涂等有毒环境中解放了出来。当时参与建设的工程师张立曾表示,未来产业不断细化,有的生产领域环境恶劣,机器人完全可以替代真人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如今,在这5万平方米的生产区域内,柔性设备比重已占67%,数控化率达90%以上。其中,曲轴安装、强力螺栓拧紧、涂装、性能测试等15道关键工序已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
对于智能制造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钱恒荣对于“转型”的理解。他告诉记者,并非是转战其他行业才是转型。事实上,哪个行业都有竞争,把本行业的事做好做精,这方是锡柴不断转型追求的终极目标。
实实在在做的这一切,让一汽锡柴有足够的信心启动申报工信部“智能制造”的试点。今年企业的目标是达到初步的智能化制造,这包涵了两层意思:定制化制造,以及物流配送的自动化。
从规模发展到质效提升
智能制造是锡柴眼下的头等大事,而将信息化融于生产运营各个流程中,则是锡柴开展了多年的事。
业界都知晓的“千里眼”系统,便出于锡柴。2008年公路养路费取消,考虑到这对重卡经销“分期付款”模式的冲击,锡柴开发了智能控制器“千里眼”,对卡车运行情况实时控制、远程测油耗,并对发动机进行扭矩控制。直到近两年,人们才猛然发现:这不就是物联网的概念么?
在锡柴,信息化贯穿了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设计环节,柴油机图纸设计才定稿,相关功率、能耗、扭矩、排放等技术参数就能自动生成;生产线上运用了激光防错等多项技术,将每个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制造管理的erp系统已经两次升级,今年企业又推行了mes系统,这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锡柴未来升级到工业4.0的基础。自然,这也意味着不小的投入。三年前,锡柴研发质量追溯系统,在每台柴油机上的18个关键零部件都安上了一一对应的二维码,不算服务站配套的扫描设备,仅企业内部就投入1000多万元。值吗?锡柴人说:值!因为以往售后服务中经常出现的骗赔误赔现象由此得到了完美地解决,一年就能给企业节省2亿元。
两化深度融合的轨迹,渐渐描画出一条内涵增长的发展曲线。“两三年前,我就在思考,微增长环境下怎么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钱恒荣说,当时中国重卡产量已占全球的50%,随着物流技术和运输效率的提升,单靠产品数量增长的规模发展必然不可持续,企业应该果断切入到提升产品质量效益上。“为用户创造多少价值,反过来就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
这足以解释,为什么锡柴今年上半年销量下降了、利润却增长的“反常”。
变与不变中寻找自己的那条路
最近,锡柴正着手两项重大的创新研发。一项是通过软件控制实施对驾驶行为的限制,因为实践表明,驾驶员的习惯会对整车油耗带来10%-20%的影响;另一项是虚拟驾驶,通过模拟运输环境,自动分析不同路况、坡度、海拔等因素下的发动机参数,实现精准化“定制”。
不断的创新,让这家国内动力行业的老牌企业,持续地给社会带来惊喜,为用户提供价值体验。
“锡柴一直在创新,一直在变,但是这种‘变’却是根植于企业长期不变的创新文化”,这基本已成锡柴人的共同体验。
在锡柴,有坚持了很多年的举措。比如,每天都会在报纸上为当天过生日的员工刊登祝福,并将当天的报纸送给员工,迄今已有20多年。不少员工都会拿着企业特意准备的报纸喜滋滋地回家给家人看。
动员全体职工为企业降本增效出招,锡柴通过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进行激励。根据员工参与降本取得的效果等要素,评选4星和5星员工,享受企业提供的体检福利,连续3年获评的还能涨工资、转正。如今,这也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员工的行为自觉。企业要求每人要提6条合理化建议,多年下来,实际人均每年都超过7条。仅此一项,去年就为企业降低成本4000多万元。
装配车间有个爱钻“牛角尖”的人——重机组值班长程天庆,徒弟孙黎勋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细心,“他每时每刻都在生产线观察巡视,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问题,而这些最后都成了他的创新点”。在程天庆的带领下,重机组今年以来完成了自主改善180多条。
“企业就是在创新与传承中前行”,钱恒荣说,锡柴这一路走来,如何处理创新与传承很关键,对产品的把握一直在变,但优秀的企业文化传统却不能抛弃。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