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孙柏林先生
当前,世界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地演变,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全球正在掀起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我国制造业也正在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未来5年,我国的智能生产设施、数字化车间、工厂的升级改造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人称之为中国版的“德国工业4.0”,因为两者在重要目标和核心手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应该看到,“中国制造2025”不等同于“德国工业4.0”,中国和德国在国情、制造业技术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也决定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走出中国特色。
“工业4.0平台”是德国在2013年4月举行的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的新工业战略计划,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虚拟系统,使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是德国在《高技术战略2020》提出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它是基于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及物联网的虚实融合系统,目的在于实现工厂生产智能化,令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生产环节无缝对接。工业4.0是大数据革命、云计算、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对企业进行智能化、工业化相结合的改进升级,是装备制造企业更好的提升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而《中国制造2025》却是中国政府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而出台的装备制造业的高层路线图。其余“工业4.0”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国情不同决定了实现路径不同。德国制造业以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居多,创新活力较强,整体的创新体系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体系已很完善。而中国制造业多种所有制、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都有。相比德国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升级是更宏观长远也更复杂的战略规划,需要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力量,让各种经济主体开放融合,同台共舞,共同发力,也更需要重视法律体系、创新体系的配套完善。
二是阶段不同决定了战略重点不同。中国和德国制造业基础差异很大,不在同一起点上。德国是老牌的制造业强国,而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却大而不强,在制造业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等基础领域创新力和保障力还不够,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德国已普遍处于从工业3.0向4.0过渡的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尚处在工业2.0阶段,部分达到3.0水平,所以“中国制造业2025”的重点既需要谋划工业4.0、抢占技术高地,还需要弥补基础不足和历史欠账,特别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促使其尽快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着眼点不同决定了发展方式不同。德国制造业已经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德国工业4.0”也因此更重视硬件和技术的升级,对智能化工厂等微观和技术层面颇为看重。而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数字化、智能化固然不可或缺,但也更重视在宏观层面将我国部分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与制造业变革结合起来,这也正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互联网+”对于制造业的要义所在。因此,“中国制造2025”应注重与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相匹配,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这是“中国制造2025”更加宽广的发展方向和提升空间。当前,“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将是工业2.0、3.0和4.0并行共进的局面,由制造向创造转型的战略实践亟须内外兼修。
四是技术队伍的不同。我国制造业的一线产业工人大部分是没有受过技能教育和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这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更为直接。“德国制造”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而正是其独特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制造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工人。
五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目前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理念均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需求制定的,过去40年来学科专业不断细分,但这样的教育模式已难以培养出能够驾驭日益复杂的综合制造业体系的优秀人才。中国需要“工业4.0”,更需要培养推进“工业4.0”的人才。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诸多不同,但却“殊途同归”,也因此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这在前不久举行的汉诺威IT展上已经得到证实。我们相信,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将在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迈向制造业强国。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