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机器人被频频提及。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产业亦被看成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之一。
在政策和资金双向支撑下,机器人产业迎来风口。而不少企业为抢占布局时机,纷纷跟风入局。例如在近期广州的“2016年度SIAF广州国际工业自动化技术及装备展览会”上,不少企业纷纷打起了机器人概念的“擦边球”。
“机器人专用”的招牌在此次展会上随处可见。据悉,此次展会聚集了近500多家参展商,展会内容覆盖了机器人、机器视觉、传感器、机械驱动系统和控制领域等多个领域。
不过,尽管很多自动化企业打着“机器人专用”的旗号,但目前其机器人业务并不大,仅有小部分零件应用其中。除此之外,参展的企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近两年才开始涉及机器人领域。
国家政策的扶持与推动、资本巨头的频频布局,以及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机器人公司“遍地开花”。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机器人企业总共530多家,仅新成立的就有200~300家;到2015年年底,国内机器人企业数量已经增长至达到1026家。其中广东省地区的机器人厂商数量最多,达到了285家。
但与庞“大”的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匮乏、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都严重制约着机器人各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目前真正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小型和初涉猎的机器人企业还停留在拼装和仿制阶段。”深圳市福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牟晓表示。
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是,多数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目前在市场上与外资品牌竞争丧失议价权。
深圳市华盛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荣表示:“机器人概念现在是很火,但企业不应该一哄而上,盲目的跟从市场,企业势必会走上迷途。”
“中小型企业要转型也未尝不可,但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以及分析当前的客户需求。”李华荣进一步表示,没有明确的定位,企业品牌影响力又不足,盲目的跟风市场,只会让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