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星期五晚上9点,智能高压设备技术合作研究组织(简称高压合作组织)技术组组长刘有为忙完一天的工作,着手回复记者的书面采访。高压合作组织成立整三个月,他却记不清休息过几个星期天了:一如平常,这个周末他还得继续加班。
忙碌的不止刘有为。江苏智能电网产业联盟(简称智能产业联盟)成立一个月来,秘书处办公室主任杨仪松同样有很多工作要做。
刘有为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电科院高压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杨仪松的另一身份则是国网电科院产业部主任。不同的职务,同样的忙碌,源于两大组织乃至两家科研单位对智能电网研究的巨大热情。
智能研究热情高
如今,在电力设备制造领域,人们谈到高压合作组织时,往往会提到智能产业联盟;反之亦然。一位企业研发人员说,两个组织都致力于智能电网研究,均由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牵头组建,使人自然而然将二者联系到一起。
将高压合作组织和智能产业联盟放在一起观察,是一个有价值的视角。人们发现,两大组织开展智能电网研究,不仅可以加速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体系的建设,更能推进上游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高压合作组织由10家单位组成,目标是率先完成智能高压设备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建立,使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高压设备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智能产业联盟由50家企业组成,任务是针对智能电网产业涉及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尤其在储能装置、光伏发电并网等领域,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
很明显,两大组织均涉及从技术研究到成果应用的广泛领域,尤其是智能设备的研制,将为智能电网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支撑。刘有为和杨仪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均强调,智能电网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行业、多学科、多领域,需要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和联合攻关。这意味着以联合的形式强化各环节的协作,已成为智能电网研究的客观要求。
“在智能设备技术研究中,谁也离不开谁。”刘有为指出。
再将高压合作组织和智能产业联盟放在一起观察,人们还看到了两大组织对参与单位的重大意义。参与智能产业联盟的一位企业人士笑言,时间再长一点,它或许会与当初国家电网公司开创性地开展招投标接待日活动一样,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而两大组织均有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科研单位参与,证明国家电网公司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正在努力推动上游企业发展进步。
两大组织已不仅仅代表本身,更代表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呈现的良好格局——产业链上下游共同进步。
研究路径不相同
虽然终极目标一致,但是高压合作组织和智能产业联盟毕竟还有很多区别。
一个最明显的不同,当然是名字不同。名字本身代表了双方不同的组织形式。
刘有为说:“高压合作组织是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通过技术分工与密切合作,发挥各方的专业优势。”作为“有效”和“密切”的注解,该组织在成立第二天就建立了集体研究机制,三个月内已经召开了两次技术会议,明确了各单位分工及研究进度,符合智能电网设备技术理念的第一代产品已经开始孕育。
与之相比,智能产业联盟则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对成员没有绝对约束力。成员不交会费,主要靠自律参与行动。杨仪松说:“这就像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尽快获得最新的信息。大家没有绝对的分工,而是在我们的引导下,自发决定发展方向。”
一个紧密,一个松散,两大组织截然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原因在于,二者的直接动机原本就不相同。
高压合作组织的10家单位,均为各领域翘楚。这些单位直接面对跨国企业的竞争,希望通过强强联合,率先研制出适合智能电网的智能高压设备。10家单位不但需要各自拿出一部分资金,而且还约定在三年合约有效期内研发出成果。
高压合作组织是典型的产学研合作体制,通过合作完成智能高压设备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是唯一目标。刘有为表示,出现这样一个产学研合作体制完全是自发的,符合智能高压设备一、二次技术高度融合的“特殊产品”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
智能产业联盟的50家企业,则主要是江苏省内科研和骨干制造企业。杨仪松解释说,很多企业都不了解智能电网,也不能确定未来智能电网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很多企业担心错失智能电网发展机遇,怕电网智能化后会被边缘化。“因此,成立智能产业联盟的初衷,就是做基础性的宣传工作,让这些企业了解一些新的信息,把智能电网技术的最新进展告诉大家,给大家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
智能产业联盟发起单位和秘书长单位南瑞集团的相关人士表示,南瑞将以智能产业联盟为平台,在技术研发和科研方向上发挥引领作用。例如,建立跨学科研究成果转化机制,组织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研究成果在联盟成员之间的优先转化、尽快转化,并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专家型人才培养,最终将联盟打造成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技术交流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除此之外,智能产业联盟还负责促成专利权的互相转让。鼓励成员之间以比较低廉的价格转让专利,促成市场化交易,带动相互之间的技术进步。据了解,在智能产业联盟的示范带动下,江苏已成立了各种各样有关智能高压设备的联合组织。这同样被业界看成是智能产业联盟的积极意义之一。
两个组织,追求“智能”的理念相同,而追求的方式相异。对于我国智能电网产业而言,这种局面或许更值得鼓励。
(张逸飞、汪骏原对本文亦有贡献。)
[ 观点延伸 ]
企业合作与设备融合
无论是高压合作组织还是智能产业联盟,无论是紧密的合作还是松散的组织,二者的出现,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智能电网时代,我国传统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需要通过联合来应对产业需求。这个现象背后,实质上预示了一个客观趋势:一、二次技术的融合,将愈加明显。
看看高压合作组织:在这个产学研组织中,中国电科院等拥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特变电工等是国内知名的一次设备制造商,四方继保等是国内知名的继电保护技术供应商,清华大学、宁波理工监测股份有限公司等则拥有先进的监测与诊断技术。
看看智能产业联盟:50家成员单位包括输变电设备、电线电缆、系统自动化、计量通信等科研单位和江苏省骨干企业,占据智能电网上下游产业链。
很明显,两大组织虽不相同,但都把一、二次设备制造企业纳入体系。
什么是一、二次技术的融合?按照高压合作组织技术组组长刘有为的说法,就是一次、二次和监测等技术综合应用的全新设备。
一次设备泛指输变电设备,包括变压器、电抗器、断路器等;二次设备泛指监控保护等弱电产品,如继电保护装置、传感器及各类测控装置等。长期以来,我国电工产业大多处于单一技术模式,即:部分企业专注于一次设备和技术,部分企业专注于二次设备和技术。而智能高压设备是一次、二次技术的有机整体,市场对智能高压设备需求的新机遇,凸显了国内电工企业单一技术模式的缺点。
“为了能与国外大型电工企业展开有效竞争,有必要把国内的一次、二次和监测技术企业以某种专业互助的方式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刘有为说。
高压合作组织的应对之道是,每一项目都有两个单位同步研制,通过组织的合力,确保各关键技术都能得到互换性和互操作性的有效测试,同时,采用成熟一项技术颁布一项技术的方式,使各项研究成果及早应用于试点工程。刚成立不久的智能产业联盟,则在设备智能化改造、在线监测等前瞻性领域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并适时指导企业明确发展方向。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