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迎接"开源制造"

文章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发布时间:2013-01-04
分享到
如果说当年一批技术极客在自家车库里鼓捣出的个人电脑改变了世界,那么,今天可能再一次改变世界的是一批"创客":他们在美国和欧洲的各地,正在用3D 打印机等机器建立"桌面工厂".

如果说当年一批技术极客在自家车库里鼓捣出的个人电脑改变了世界,那么,今天可能再一次改变世界的是一批“创客”:他们在美国和欧洲的各地,正在用3D 打印机等机器建立“桌面工厂”。

我从小成长于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中,父母都是工程师。那是一个巨大的工厂,有几万名职工,只生产一种产品:轴承。制造业似乎天然应该如此,巨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高耸的烟囱,劳动力大军,都曾经让我充满自豪。

后来,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从世界各地吸纳原料,然后再把制成品输送到世界各地。以富士康为代表,中国把大批量、集中式的生产方式发挥到极致。而围绕中国的供应链,全球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已经重新塑造。大规模的工业制造,推动着中国的城市化,也改变了中国内部的经济地理。

于是,人们以现有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来推测未来:生产资料在中国高度聚集(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将会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将主宰全球经济,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将持续下去。中国从1949 年以来,为实现工业化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笑在最后的最大赢家。

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地欧美,目前似乎正在扮演终结者的角色,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正在把生产从集中逆转为分散,从大批量回到小批量甚至个人化,从层级的组织结构转变为分布式的社区,消费者参与从设计到生产,劳动者重新获得生产资料。

我最近在北京见到安德森(ChrisAnderson),这位《连线》杂志的主编和互联网畅销书作者,已经在无人飞机和机器人领域创业。在刚推出的新书《创客:新工业革命》中,他认为,“计算机的终极影响并不主要体现在经由软件改变的服务业中,而是体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大显神威的相同领域内:产品制造。” 如果说当年一批技术极客在自家车库里鼓捣出的个人电脑改变了世界,那么,今天可能再一次改变世界的是一批“创客”:他们在美国和欧洲的各地,正在用3D 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数控机、激光扫瞄仪建立“桌面工厂”,并且试图制造出任何他们想制造的东西:从一个小的圣诞节玩具到一辆汽车,还有喷气式飞机,甚至还有人体器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格什菲尔德(Neil Gershenfeld)在学校开了一门课:“怎么制造(几乎)任何东西”。我一直非常困惑的3D 打印的材料问题,从格什菲尔德教授的一篇文章中也得到了解答:数字材料。其道理类似于乐高玩具:从纳米级的集成电路,到微米和毫米级的电路板,再到厘米级的飞机零件,甚至翅膀能折叠的大型喷气飞机。而且更为神奇的是,用于组装这些结构的机器可以自我复制,材料也像乐高玩具的零件一样反复循环使用。

格什菲尔德认为,将来会有一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制造任何东西。

安德森称:“现在每一样东西都是一种算法。”我们Google 或者打开亚马逊购物,每一次搜索和打开任何一个购物网页,都会针对我们个人需求的。正如我们使用的软件服务正在日益开源一样,未来我们从设计到制造产品的过程,也在日益开源,于是,产生了一个很酷的名字“开源硬件”。这是一个比特与原子不断分享、转化、再分享的过程。数字制造实验室在欧美的一些社区已经建立起来,而“创客”们在建立个人和家庭式的“数字工厂”,进入个人定制产品的时代。

回到中国的现实,我想用一个名词“开源制造”。如果西方实现了开源制造,是否会颠覆中国目前“世界工厂”的地位?这是西方媒体最喜欢的一个话题。开源制造将实现制造的本地化,消解大规模、集中式的生产方式,使目前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变得过时,许多产品将没有必要跑到中国生产再运回去消费。

开源制造完全取代现有的制造业,目前看来还很遥远,正如格什菲尔德教授所说,装备最先进的车间里,3D 打印充其量完成四分之一的工作,因为打印速度太慢,花上数小时到数天不等。尽管如此,从虚拟到现实,从软件到硬件,比特与原子的打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最终成就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工业革命,不正是技术与产业本身发展的逻辑吗?想想看当年个人电脑是如何兴起的吧,从大型机到个人电脑,再到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也将会遵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逻辑,不能小视“创客”的力量。

开源制造对于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它将进一步削弱中国为全球大规制造和出口的经济,但中国巨大和有差异的市场,庞大的制造业和网民人口,为开源制造提供了发展空间。中国必须向世界开放其互联网,让中国自己的“创客”参与到全球的开源制造过程:一个全球最大的和善于学习的人口参与到全球性的开源体系中,中国制造的优势会持续下去。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