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对人工的取代机器人计划并不顺利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3-05-24
分享到
现在富士康转变策略,加大了自动化产品外购的比重:即"低成本机器人"更多购置市场上的半成品,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而智能化机器人则全依赖外购

现在富士康转变策略,加大了自动化产品外购的比重:即“低成本机器人”更多购置市场上的半成品,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而智能化机器人则全依赖外购。

“郭台铭显然是高估了机器人对人工的取代。”一位不愿具名的供应商说,百万机器人计划并不顺利。

这名供应商为富士康供应CNC(数控机床)等小型设备,即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往年这个时候,“富士康满世界追着交货”,但今年他们被告知不需外协,富士康内部消化解决,这些迹象让供应商断定“富士康自动化发展遇到了阻力”。

一位接近富士康集团内部的负责人向财新记者透露,目前富士康自主开发生产了2万台机械臂,其中一半摆在仓库没有动,而郭台铭对此并不知情。

来自富士康菁干班(富士康针对从著名大学本科生中招聘来的储备干部人才的统称——编者注)的一篇论文认为,富士康自动化阻力来自三方面:开发自动化设备成本高、工序间检验难以进行以及自动化存在经营风险。

富士康自主开发机器人是基于降低自动化成本方面的考虑。一直以来,富士康都强调内制加工,其核心竞争力即生产中所需的材料、零件、软件,都通过垂直整合内制。但是,机器人研发要求庞大的资金支持,这对成本控制要求苛刻的富士康来说,“认识并不统一”。特别是在2010年公司首次亏损以来,富士康一直在采取行动控制开支。

一位不愿具名的富士康设备工程师向财新记者表示,富士康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还待突破,“比如马达、谐波减速机、控制器”;富士康对机器人的研发也主要集中在四、六关节机械臂,用于喷涂、抛光、搬运、组装等恶劣环境下的简单重复性工位。2011年时,富士康自动化事业部曾有传闻称,郭台铭启动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发现老是来回抖动,坐标不稳。而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也说,富士康现在用的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只是机械臂,这在制造企业中应用很普遍。

截至目前,富士康还没有自主研发智能机器人,而智能机器人在富士康生产线上应用也不多。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副理事长葛欢庆说,从长远看,人力密集型代工业,出路即在省人化和无人化,企业自己储备机器人技术理所当然,这也是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一些大型制造业自主开发机器人的初衷。

财新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除了富士康,奇瑞、比亚迪等也已开始自主开发机器人项目。但中国制造业仍不具备机器人技术研发实力,仅限于基础应用。“自己开发生产的机器人成本比市场价还高,他们才发现这种投入成效不大,只是学习了最初级的机器人技术生产经验。”葛欢庆说。

按富士康内部规定,除非苹果公司指定的产品,外购机器人必须经过技委会同意。自2001年起,富士康陆续成立涉及机械加工、电子产品测试、机构产品工程、工业工程、信息技术、冲压、压铸、成型、表面处理、电子研发、热传导、供应链等23个专门技术委员会,由各事业部主管兼任总干事。

基于成本核算考虑,富士康自动化部门会定期制定针对某车间某工序机器人代工的提案。提案会根据所需要的人工,列出每个成品所付出的人工成本费用,及相对应的代工机器人设备成本费用,并明晰机器人代工所需的回收成本时限。提案由技委会审核实施。

在深圳大浪,一批靠给富士康自动化装机生存的中小企业集群,已逐渐发展壮大。他们为富士康提供自动化半成品,再由富士康二次加工。和国外拥有核心技术的著名品牌相比,他们仅称得上自动化的集成、组装商,并拥有低价优势,也仅限于供给富士康“经济型机器人”的半成品。

而把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引入中国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的ABB现在有超过1000台机器人在富士康大陆车间应用,多用于包括冲压、激光焊接、激光打标、打磨抛光等简单重复性工序。ABB曾对这些机器人和人工比较,得出的数据显示机器人效率明显高于人工。以打磨抛光为例,采用机器人后,相比人工,单个产品节拍从7分钟缩短到5分钟,产品优良率从87%提高到93%;对于两班倒的工作站,一个机器人可以替代两个熟练工。

即便如此,部分高管还是对大规模上马机器人持反对意见。因为自动化的最大难点之一是生产线要重新设计。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即指出:“从手工到自动化,在生产模式上会有改变,这种改变很复杂,不能完全复制人的模式。”

在富士康,有些工位看似简单,但无法自动化。尤其是需要弹性和即时判断的工位,目前机器人还做不到。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富士康事业部对上马机器人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大部分现有工序还不适合用机器人”。

富士康主要客户苹果的产品组装还是以手工为主。一位不具名的富士康设备工程师告诉财新记者,这主要是因苹果对外观要求极高,其外壳一贯采用较软的铝,很容易碰刮伤,划痕形状等不易用机器来定义,因此,尽管目检工序占用人工颇多,但目前仍由人工完成。

种种考虑之下,“一般企业会算,自动化投入要在一年至一年半的劳动成本中全部收回,一旦超过两年,企业就会考虑放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精密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精密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凯博士说。但也有例外,大客户指定购买的自动化设备不会被阻拦,“因为是由客户出钱”。

阻力之下,富士康自动化战略不会逆转,原因之一即在客户的推动。

在整个富士康集团深圳龙华产业园,惠普打印机墨盒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最高。这条由惠普公司设计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搬来深圳前,已在新加坡运营了十年左右。

一份来自富士康的内部文件称,即将上马的品牌打印机墨盒新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每条生产线“只需五到十名操作工人,是原来的十分之一,产品附加值更高”。

该车间员工告诉财新记者,旧生产线已实现半自动化,整个生产车间操作工人数少于办公室员工。“20%工作量由工人完成,其余80%由机器人完成。”他介绍说,整个生产过程三个工站,人工仅参与投料、检测、出料等,此外,“遇到卡位或偏离,需人工复位”。

其余工序如投料、送料、夹料、贴海绵、贴过滤网、送和抓取海绵,上盖、压盖,以及检测盖子是否盖紧等,都由机器完成。

第三工站中的贴芯片工序较为复杂,涂胶、贴芯片、加热、抽样检测芯片质量等均由工业机器人代劳。其中涂胶、贴芯片工序要求摄像头对准位,“这对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要求更高一些”。

这个车间生产了惠普在亚洲市场30%的墨盒产品,富士康还做不出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来,工艺流程掌握在惠普手中,自动化设备也属于惠普公司资产的一部分。

和墨盒生产线相比,惠普打印机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原因之一是“墨盒产能高,一条生产线一天即可生产出54000件墨盒,而打印机产能较低”。

苹果这样的大客户也会指定购买自动化设备。富士康部门负责人透露,苹果等大客户指定外购自动化设备包括日本发那科(FANUC)的产品,发那科是全球最大机器人和智能机械制造商,在数控技术上具有优势.

但基于“交期和成本难以满足要求”,尤其是成本核算考虑,富士康开始放宽对品牌要求的限制。“像苹果公司指定的发那科CNC(数控机床)铣床设备,我们也会发单给诸如北京金雕等一些国内CNC供应商来做。”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