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IT进入大众生活始于2000年前后,此时以PC为代表的IT设备不仅被大范围应用于社会各业,并且陆续进入到寻常家庭。搭乘互联网浪潮,IT产业一路高歌猛进。然而世易时移,近两年IT业界不断传出业绩下滑、业务整合的消息,产业内的震动与当前繁荣的IT应用形成了强烈反差。是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我们的生活又将被IT引向何方?追随一个普通IT媒体人的视角,也许能得出一些答案。
IT—这个时代的标签
清晨7点,初春的北京天色还没有大亮,与过往无数个工作日一样,吴晔准时出门,要穿行半个城区在九点前赶到单位,他必须得抢在城铁人流高峰前出发。2002年大学毕业后,吴晔就一直从事IT产业报道方面的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已有十个年头。
被IT改造了的阅读
从挤上城铁到下一个换乘点需要近半个小时,这段时间吴晔通常是借助手机来打发的,搜新闻、看微信几乎成了他的固定习惯。通过众多媒体的手机端入口,不仅可以获知当前的热点新闻,同时还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专栏文章。对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借用手机来阅读,而不是通过报刊或杂志,吴晔的记忆也已有些模糊。
其实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吴晔自己就身处传媒业变迁的中心。从刚刚迈入传媒行业时,就已能感受到报纸、杂志类媒体所经受的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当个人电脑得到大规模普及后,人们感觉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更及时、新鲜,由此很多之前早读晨报、晚看晚报的读者就此改变了阅读习惯,将大量阅读时间转移到了互联网。这一波冲击使得很多纸面媒体“触网”,由单一的纸质传播转向平面+网站的运营模式。这个阶段报刊杂志发行量虽然受到冲击,但很多平时不便接触个人电脑的读者仍会选择纸质阅读。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3G资费的下调,促使移动互联接棒于互联网,成为IT应用创新的主阵地。此时抢占移动端的有利位置也就成为各类媒体的一大要务,吸引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以延续媒体既有的影响力。在此次向移动互联的迁徙中,参与者已经不单是之前的纸面或互联网媒体,还能看到一些移动应用开发力量也加入其中,比如吴晔自己常用的手机端APP“今日头条”就是此类新参与者的代表。与很多移动新闻端内容按时固定更新的模式不同,这款APP可以依据读者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内容推荐,实现了针对每个读者的内容个性化定制。
在吴晔看来,互联网时代完成的是信息的数字化,它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信息的传递效率。对于已经到来的移动互联时代,其使命绝非只是信息终端由PC向手机的简单迁移,其中应该蕴藏着更多技术与应用变革的问题,虽然吴晔也无法给出准确的判断,但从“今日头条”的内容个性化推荐上也许已能看出一些端倪。显然要实现内容的按需定制,Linux+PHP+MySQL+apache这样的通用WEB架构已恐难支撑。
寻常的网购生活
在吴晔看来,IT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对于我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它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网上购物,这种借助网络完成的在线交易在今天看来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如果放在十年之前却有着别样的滋味。
在吴晔记忆中至今仍留有最初的网购经历,那时他跨入大学校门不久,作为新兴领域,互联网行业正迎来最为炫目的发展时期,同学间闲暇议题也多在围绕那些投身互联网的数字英雄们展开。电子商务、B2B、B2C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新名词,以当当、易趣、e国为代表的网络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在不断涌现。在“e国 1小时”口号的感召下,吴晔体验到了迄今为止最为快捷的一次网上购物。
然而理想主义注定不会长久,在物流体系、供应链管理、在线支付等诸多问题还未健全的产业环境中,e国网凭借一己之力的尝试最终还是回归到现实。多年之后,“e国1小时”作为失败营销的案例被广为剖析。事实上,正是这样一批批的探索者以锲而不舍的亲身实践来验证心中对于电子商务的构想,最终成就了今天这样繁荣的互联网经济。
如今的电子商务不再只是几个电商的单打独斗,它已成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就业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从生产、物流到支付结算,有众多的社会资源在围绕它来配置和运行。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总交易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约为1.85万亿元,5年来平均增速达到了80%。国家邮政局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去年全国92亿件的总快递量中,有超过60%来自网购。这些数据足以显示电子商务如今在国民经济之中所占的份量。
吴晔身边就有很多同事参与了近年的双11电商狂欢,而且其中不乏肩负家长、亲友委托的抢购者,由此可见网购的受众已经不再仅限于年轻人这个单一群体中。在 2013年双11当日,仅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就取得了全天350.19亿元的巨量交易。逐渐养成的网购习惯、逐渐完善的购物环境、足够丰富的在线物品、足够实惠的价格、足够广泛的受众,这一切都在为下一次交易记录的刷新积攒着能量。
面对发展如此迅猛的电子商务,吴晔也曾问过自己,假设没有了网购途径,当面对十多年以前的购物方式时,我们是否能够心存坦然?为购买笔记本或存储卡而花费半天时间去中关村(000931,股吧)询价、挑选;为了异地购物而寻遍周边熟人??
随时随地的办公
作为一名互联网媒体的编辑,吴晔对于IT有着深深的依赖。观察新闻事件、收集稿件素材、成稿的网上发布,样样都离不开IT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吴晔所负责的报道方向是移动互联,本身就属于当前IT产业中最被热议的领域之一。
由于工作性质,吴晔平时需要参加各类发布会,作为互联网媒体,不仅追求稿件的质量,同时还要求内容的及时和鲜活。抢先的新闻报道就意味着更多的关注。为此,在很多时候都需要对会议进程进行实时报道。与几年前网络信息传播主要采用网页、视频报道的方式不同,如今强调与自媒体这一最活跃的网络传播方式相结合,实现网站报道与自媒体传播相互配合的播报方式。
对于如何实现更有效的信息传播,是吴晔的同行们时刻都在思考的问题,从网络论坛、社区到博客、微博,再到微信及各类移动端社交工具,信息发布渠道在不断丰富,媒体要适应时时变化的产业环境,都得不断积极尝试。吴晔近来发现一些同行已经在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来发布内容,而自己还总得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看来公司发布系统针对移动终端的优化工作是需要抓紧了。
移动办公并非只是这些编辑记者们的特有专利,像商务洽谈、现场技术支持这样,需要随时随地借助于IT的场景比比皆是。其实,外出并非是产生移动办公需求的唯一前提,在单位内部对于机动灵活的IT同样有着迫切需求。而且如今集中化办公也已不再是现代办公模式的全部,很多视创意为生命的科技公司已经在用长长的办公桌替换带有隔断的办公位,以随意、开阔的开放空间来取代原来的沉闷和封闭。
国外媒体Business insider去年曾对Facebook的纽约总部做过报道,这个位于美国银行大厦十三层的办公地着实能引来很多人羡慕的眼光。除了公司免费提供的美食饮品外,这里宽松的环境甚至会让旁人感觉有些“出格”。这里的员工可以照自己的想法来打造办公环境,只要是感觉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员工可以将街头的涂鸦艺术搬到办公室的墙面上来,公司不仅不会阻止,还会对这种行为给予资助,每个员工都会领取到这样的专项费用,Facebook将员工这种改造办公区的行为称作是“空间攻击”(Space Hacking)。
在Facebook,没有人拥有单独一间办公室,但却迸发出足以推动互联网跨入到社交时代的创新力。在这样看似松散的办公环境中,是一群将“快速行动打破常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视为己任的黑客(Hack)。开放的空间、开放的心态碰撞出一个个创意的火种,明确的信念、便捷的IT在汇聚着推动世界改变的能量。要让这看似松散的环境源源不断滋长出创造力,需要的是高效的信息沟通,没有了随时随地的IT,这一切将无从谈起。
当环顾四周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现代生活对于IT的依赖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获取外界资讯、生活购物以及日常办公之外,IT还涉足到人们的社交、游戏娱乐、出行导航等方方面面,IT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醒目的标签。
错位于需求的IT
一边是人们对于IT应用的迫切需求,另一边则不时传来的IT厂商业绩下滑、改旗易帜的消息。在吴晔的印象里,从未见过有哪个行业像IT业这样,此时还风光无限,彼时却万劫不复。而风向的转换可能只是源于当事者打的一个盹。在这里除了局外人投来的惊奇目光外,剩余的就只有当事者所承受的煎熬。
时机错失后的无奈
2013年9月传来消息,诺基亚这个家喻户晓的手机品牌以约71.7亿美元的价格被微软收购,而仅仅是5年之前,诺基亚的市值还在千亿美元之上。无独有偶的是,2014年适逢除夕,摩托罗拉智能手机业务转投联想旗下,这距离它上次委身于谷歌仅仅2年半时间,售价却已从上次的125亿美元缩水到了29亿美元。在这个以手机为主要应用终端的移动互联时代,这些手机市场的昔日霸主却落得如此境地,不免令人唏嘘。然而导致如今局面的理由也许仅是决策者们稍事停歇,回味了一下之前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据《财富》杂志专栏作家菲利普·埃尔默·德威特披露,2004年夏天,摩托罗拉总裁桑德尔曾对乔布斯说:“当你离家外出时,你需要带上钥匙、钱包,还有你的手机,但iPod不在这个清单之中。”感觉受到羞辱的乔布斯决定研发一个绝对能和钥匙一起放进口袋的家伙。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由此所开启的新一轮电子经济浪潮让桑德尔始料不及,涌动的巨浪不仅将摩托罗拉冲击的飘摇起伏,同时也深深撼动了IT、CT产业,影响并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实跌宕起伏的剧情并不只属于手机、PC等前端设备领域,IT底层架构技术的争夺战进行的更为紧张和惨烈。Sun Microsystems这个由斯坦福大学孵化出的科技公司,曾是硅谷最具价值的公司,在2001年市值超过两千亿美元。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总结古希腊城邦兴衰史时曾有过这样的结论:繁华都市的衰落和弱小城邦的崛起雄辩地证明了一点,好景从来不长久。希罗多德的这个结论套用在IT商业环境中是如此的贴切,Sun基于Unix的服务器和工作站在对小型机和终端系统的对决中胜出,却被随后而至的以Linux和x86代表的开放和低成本甩在了身后,最终 Sun也只落得被Oracle收归囊中的命运,而售价仅仅是74亿美元。
从山底爬到山顶需要很长时间,而从山顶滚落至山谷却只需片刻功夫,Sun的轨迹不禁令人感叹,同时也发人深省。业内为Sun的失误归纳出了种种理由,但在吴晔来看最根本原因还是它产品与用户需求的错位。虽然凭借着SPARC的出色运算能力以及稳定易用的Solaris系统,Sun曾一度破译了通向成功的密码。然而在信息变革时代,技术创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当x86+Linux可以提供相应的计算能力,并且成本更优时,用户自然选择了通用性更好的后者。
IT供需间的错位
起起落落的企业故事并不是从Sun这里开始,也注定不会在Sun这里结束。依吴晔个人的观察,在企业计算领域,这种故事的发生节奏还将会进一步加快。得出这一判断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传统IT产品和技术与用户需求之间日益明显的错位。
作为互联网时代IT架构的核心,数据中心为ERP、CRM等企业应用,以及智能手机和电脑端的社交、视频娱乐等各类应用提供着计算、存储和网络传输支持。作为一个新建之初就需要考虑占地、供电、制冷等基础条件,又需要规划硬件设备、基础软件架构、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综合体,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需要专业技术团队来保证它的正常运行。
当前,移动端应用、电子商务、BYOD等方面的需求出现了快速增长,这对数据中心IT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服务响应的效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传统IT而言,这的确会带来不小的挑战。
以移动互联应用为例,从一个创意到真实呈现的产品,通常仅需要数月时间,以传统的方式进行IT规划、实施,显然会对产品推进造成延缓。而且移动应用的成长速度也常常难以预料,有时短短数月活跃用户数就可以达到数千万,用户的在线需求时时在对IT平台的处理能力进行着考验。一旦移动互联企业的IT系统无法提供及时响应,用户的流失速度也将会非常可怕。
在考虑IT平台快速响应能力的同时,成本控制也是每个企业所需面对的问题。设备采购、资源租用、人员薪酬,每一项都将计入到企业成本。打造传统数据中心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在设备、场地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这对于经济能力较强的企业并不是问题,但对那些业务仍存在不确定性的企业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很多时候一边是大量的IT基础资源闲置,而另一边却是IT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此可见,传统数据中心所提供的封闭僵化、高成本的IT,与企业用户所需要的灵活和低成本的IT需求间产生了非常大的偏差。是否能准确把握住IT发展的正确动向,推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将会直接决定IT技术提供商的成败命运。
IT因需求而改变
当现有IT不能很好解决用户需求时,变革也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在业界,一场关于企业IT未来模式的探讨就此而生。
云计算的成长逻辑
云计算无疑是近年大家谈论最多,也是最被寄予厚望用来解决IT困境的技术模式。与过去雾里说云不同的是,当前云服务已经真实呈现在了用户的面前。
2013年12月,全球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宣布进军中国,正当首批用户受邀试用亚马逊AWS(Amazon Web Service)中国区的服务时,国内的阿里巴巴将“云+端”确立为企业的战略方向,全球最大的两家电子商务公司在国内云计算领域展开了正面角逐。
作为一种IT解决模式,云计算应该由IBM、Oracle这些IT技术公司谈论更显合理,如今对垒云计算的却是两家电子商务公司,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云计算与电商看似没有太多关联,两者的结合事实上却存在着合理的逻辑。作为巨型电子商务企业,在构建电子商务系统时,要为应对在线交易峰值准备超出实际需求的IT资源。当一个电子交易系统足够大时,这些平时闲置的资源将非常可观。亚马逊利用自身IT系统运作的技术积累,找到了将这些资源封装为服务的办法,由此也开启了公有云这一新型IT交付模式的先河。
对于云计算布下重兵的并非只有亚马逊、阿里巴巴两家,事实上如今整个IT产业都在向着这一方向聚集。IBM,这个在新旧技术交替中每每能把握住技术脉搏的百年企业,在2013年以20亿美元收购了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SoftLayer,并且将自身原有公共云服务SCE (Smart Cloud Enterprise)迁移至SoftLayer。IBM还宣布将在SoftLayer的13家数据中心的基础上,投入巨资在全球范围建立40个基于 SoftLayer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加上IBM本身的PaaS和SaaS服务,其在云端发力的意图尽显。 再看微软,有关谁将接任鲍尔默的猜想如今也已有了答案,领导过Bing搜索引擎、SQL Server数据库和Azure云计算业务的萨提亚·纳德拉成了微软新任CEO。在2月4日就职演讲中,纳德拉就提到微软未来的定位是设备和服务公司,而不是一家软件公司。此前他在媒体采访中也曾经谈到,“云服务、大数据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可见云服务在微软未来业务发展中的将占份量。微软在公有云方面也加紧了全球布局,通过与世纪互联合作,微软公有云Windows Azure在去年落地国内,并已于本月宣布正式投入了商用。
对于云计算,与纳德拉持相同观点的不在少数,这其中就包括谷歌副总裁霍尔泽,这位谷歌网络基础架构的主要负责人表示:“公共云计算市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已经变得非常明朗。”今年1月,霍尔泽在一份谷歌内部备忘录中,阐述了他领导的团队以及整个谷歌的全新发展方向,他写到:“我们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这一新领域。每个开发者都想依托于云计算服务,而我们有责任提供这样的服务。”
事实上,我们所能想到的服务器、企业软件、存储厂商,没有一家不在提及云计算,不是提供面向云应用的软硬件产品和方案,就是提供公有云服务,生怕赶不上云计算这趟快行的列车。据Gartner预测,云市场到2015年将达2500亿美元,而目前企业的整体IT支出在2013年预计达3.8万亿,云计算仅占整体IT支出的6.8%,巨大的市场空间激发了IT企业在云应用方面的布局。
在吴晔来看,云计算的出现既是供需双方共同需求的体现,也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必然。从SUN提出“网络即电脑”(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IT技术已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不论是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性能,网络应用的完善成熟,还是技术团队所积累的对于软件、硬件资源的整合能力,都已经为通过网络进行IT交付做好了准备。让IT资源向着更能被充分利用、减少社会总体成本支出的方向发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至于这种发展的必然为何是“云计算”而不是其他,实际上也有很好的解释,在IT领域,创造词汇永远比创造技术来得更快,将这种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分布计算能力的技术和模式概括为“云计算”,完全是一种巧合。
云—企业数据中心的归宿?
在云计算是否代表未来这一问题上,技术厂商由于有利益方面的诉求,因而他们的言论还不足为信。作为用户,他们又对于云计算有着什么样的体会呢?
吴晔在与移动互联企业接触中,深深体会到这个富有超前意识,具有挑战精神的群体,对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敏锐洞察力。移动互联创业者们追求的是以技术手段为人们展现最完美、最新鲜的体验,与一般的企业
相比,他们对于IT技术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也更乐于尝试运用最新的IT技术。 陈昕烨是一位投身于APP开发较早的创业者,可以实现群组笔记功能的“轻笔记”就是他的作品,吴晔在与他的交流中得知,这款APP不仅向用户提供“个人云”服务,APP自身的开发和运营中也尝试使用了公有云服务。
作为国内较早试用公有云服务的用户,陈昕烨对于云的评价相对正面,他认为在业务起步时,公有云不仅可以快速交付,同时相比自建IT平台也更为经济。不过他也认为,当企业的IT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自建IT的总体成本与购买云服务相差不多时,自建IT平台还是首选。事实上“轻笔记”的主体功能如今就运行在自建的平台上,陈昕烨坦承这样做并非是云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不及自建,而是觉得当企业的底层数据量足够大时,将会导致迁移不便,他顾虑这会让用户在与云服务商的价格谈判中处于劣势,导致日后IT成本再难以压缩。
吴晔也曾和自己单位的IT经理探讨过云计算相关问题。作为以内容提供为主的网站应用来说,对服务器数量要求较大,但对网络线路出口数及带宽并没有太高要求。但通常托管机房采用机柜与线路资源整体打包的报价模式,带宽资源导致了部分成本的浪费。如果采购云服务,所有资源按量收费,显然会有助于降低成本。
在被问及公司IT是否有向公有云端迁移的打算时,IT经理持否定的态度。目前公司大量自购设备仍未达到报废程度,另外目前公有云市场竞争还不充分,所以公司对于云应用还处于观望阶段。IT经理也表示,如果是新成立公司,或有大批机器已有必要更换,那的确应该考虑向云端迁移了。
在吴晔的印象中,如果说一颗药丸能包治百病,那百分之百是江湖术士的疯话。一项投入实际运用不足十年,其成熟仍需时日的雕琢。事实上,在国内云服务市场就发生过丢失客户数据,以及因异常原因导致的服务中断等问题。云计算的安全性、可靠性等现在仍是让企业用户有所顾虑的问题。
IBM的下一代技术官兼总经理Daniel Sabbah曾指出,云计算虽然是当下热点,但整体还处于早期阶段,仍在实践中,其对于用户及整个IT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才刚刚开始。现在的情况是已有系统正在保证世界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新世界刚刚到来(此处的新世界是指互联网企业所谈论的云计算等新的IT应用),仍然需要探索,离成熟还差得远,最重要的是它成熟起来时,也并未见得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搬到这个模式上。
实际上,用户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尽管云服务提供商在努力适应用户的需求,但是企业IT环境却非常复杂,应用负载多种多样,有很多应用需要的是定制化的 IT,固定的云服务方案仍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而从企业用户的角度来看,如何为业务发展提供最佳的IT支持才是最值得考虑的,至于IT采用的是传统数据中心形式还是云服务方式,这又有什么不同呢?IT的实现方式并不重要,适合企业自身的才是最好的。
IT未来将向何方
当很多人还在纠结于数据中心与云谁会代表未来时,其实已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假想概念的辩题中。当亚马逊推出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务时,绝对不会想到云概念能够被演绎得如此精彩。从众多面向数据中心提供产品的IT厂商,将原有产品归类于适用于云端的设备,就可以看出EC2出现之前的这些数据中心与云的关系原来竟是如此紧密。
对于目前的IT现状,Daniel Sabbah的说法非常形象,“这就好似新旧两个世界,旧世界是传统的IT交付环境,也就是私有云,而新世界是全新的公有云计算环境,但是当下,是处于第三个世界,一个交融的时代,也就是混合云时代。”
在吴晔看来,IT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过程,从它伴随到人们身边起,就从未停止过变革的脚步,从产品形态的变化,产品功能的完善,与其他领域技术的融合,应用模式的演变,在不同层面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改变。云计算的出现仅仅只是IT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时点。
人类创造了IT,也在主导着它的发展。在IT的演变进程中,正是人类对于IT的期待,在赋予着IT不同的内涵,驱动着IT形态的演化。在不同时期,我们对于IT的期望不同,也造就了IT千差万别的形态。在计算机诞生之时,人们对于它的期待是它可以按照预定的方法实现计算。当这个愿望得到满足,很快人们将兴趣转移到如何让它更快、更易用、更省电、更小巧的愿望上去。正是人类不断调整的愿望,在为IT指明着发展的方向。
智慧IT才是未来
在人类改造IT的同时,IT也在时刻改变着人类,它在回馈给我们预期的内容之外,又在一次次向人们灌输着“思维可以创造一切”的理念,鼓励着人们大胆的预想。人的智慧在IT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提升,IT技术也在不断被人赋予更多的“智慧”。
网际现在流传着一部名为《成为你》的微电影,这部出自IBM的短片无疑也代表了蓝色巨人对于IT未来的思考。故事讲述了一个以智慧改变世界为职业的程序员,在移动应用、社交商务、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智慧城市这些在真实世界中已有技术的帮助下,经历的一段别样人生体验。情景的编排者似乎在向观众传达一种观点,也就是软件可以定义世界,智慧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不论是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还是IBM的沃森智能语义分析系统,这些技术的每一次出现,无不超出吴晔的想象。IT一直以来都是由人来主导和引领,按照人的意志去完成既定的任务。但是当IT系统能够利用统计模型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对未来的判断时,似乎“智慧”已经不完全为人类所特有,也许会有一天,IT将不再只是按人的意志去简单重复的工作,还可能成为你意见的赞同者或反对者。事实证明,IT已经正在从解放劳动力的基础上,向着智能的方向上全力迈进。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