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年,机器人工程师会不会成为佛山最抢手的人才?”佛职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大二学生梁永成问了自己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还有几个月,他就要到企业实习,机器人将是他工作的核心。
如果他提问的对象城市是广州,也许答案将非常肯定。在理想情况下,再过7年时间,与佛山近在咫尺的广州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将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同时,广州将拥有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年产10万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及智能装备的产能。在最新公布的一份激励政策里,描述了广州到2020年的这样一个壮观愿景。
尽管佛山还没有类似政策和目标,但这股近在咫尺的浪潮,很难让这座制造大市置身事外。事实上,佛山的机器人供需链已开始在内部形成循环。对于佛山制造而言,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已经势不可挡。
真正值得人们关心的是,在机器人加入后,那些制造业岗位和从业者的命运。种种迹象表明,机器人大规模“抢饭碗”的现象与佛山还有相当距离。与此同时,一部分依靠一定难度的技能支撑的传统岗位即将消失;在机器人生产线上,将出现更多技能和薪酬两极分化的岗位。
节约出来的人力何去从?
在机器自动化时代,工人需要保持学习的欲望。“工人不会因为新设备的到来而被淘汰,但会因为不适应或不学习而被淘汰。”
本月中旬,打开国际机器人联合会(FIR)英文的首页,最醒目的简讯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加入FIR的消息。在国内,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工业机器人都迎来了空前的热度。
本周来自杭州的消息称,今年当地将实现“机器换人”项目总投资818亿元以上。“机器换人”,是指用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与装备代替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去年底,杭州为此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
广州则计划到2020年要打造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而在佛山各工业园内,越来越多企业对此开始有切身体验。
“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工人越来越不好招了。”作为专门从事汽车排气管焊接的企业,佛山市光昱不锈钢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陈静波表示,去年9月该公司引进一台焊接机器人,目前已完全融入生产正轨,效果令人惊喜。“目前一台机器人能同时焊接不止一种产品,相当于原来的2—4个人的工作量,效率是原来的2.5倍。”陈静波告诉记者,投入机器人以后,漏焊现象大大减少。
原来的岗位由机器人替代,那么被释放出来的人力何去何从?一台机器人的投入动辄十多万元,出于投资回报的考虑,企业会否通过降工资、甚至淘汰部分工人以压缩开支?
不少企业表示,目前机器人能投入的生产领域非常有限,公司大部分产品仍需人工操作,因此,节省出来的部分人力会根据实际需求调配到其他岗位。但也有企业管理层指出:“如果产能稳定在某一水平的话,长远来说,岗位上的人员流动是必然的。”
尽管机械人的焊接效率远高于人工,且大大节省了人力,但依然需要一名专职的技术人员负责机器人的程序调试及初级故障的处理维修,再配备两个普通的作业员负责按开关和装配部件等简单操作。
“工人不会因为新设备的到来而被淘汰,而会因为不适应或不学习而被淘汰。”陈静波认为,在机器自动化时代,工人只要能保持学习的欲望,适应新岗位、新设备,就无需担忧被淘汰,“我们也计划年底再采购一台机器人,工人们都很欢迎。”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