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消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知道意见》,加快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推广,昨日工信部引发《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及推广》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相对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顶层涉及,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体系。
政策扶植现利好,制造业发展还需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谓危及全球,虽然中国以自身实力较为有效地抵御了这次危机,但制造业实则备受影响。金融危机过后至2009年,我国工业发展增速大幅下滑,哪怕在“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也没有迸发出更大活力。毫无疑问,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早已经进入瓶颈期。
人口红利消失、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出口竞争优势受到一定影响、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在中国新经济常态下,作为国之根本的工业制造业,实则面临巨大考验,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而在新一轮的技术浪潮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与边缘计算等都为工业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传统制造业正逐步从自动化、数字化走向互联网以及智能化。而这其中,工业互联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而这其中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与扶植。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可谓正式拉开了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序幕,奠定了我国从制造大国想制造强国发展的宏大目标。
随后,工信部、科技部、党的十九大报告等政府文件均在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方面加码布局。2017年11月,国务院又印发《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工业与互联网融合长期发展的思路,该指导意见也成了我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的行动纲领。
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发行动规划以及政策福利,如上海是在2017年1月发布了《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到2019年,上海市工业云联网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力争成为国家级工业云联网创新示范城市。2018年3月广东省也推出《广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和《广东省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若干扶持政策(2018-2020)》等等。此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截至目前,云南、浙江、湖北、贵州、内蒙古、山东、江苏、湖南等省份都已经跟上国家步伐,大力推动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
强化推动目标,如何在2020年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体系?
工业互联网网络是构建工业环境下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工业互联网网络可以实现工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等产业全要素的泛在互联,对于促进工业数据的开放流动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资源的优化集成与高效配置、支撑工业应用的创新升级与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昨日工信部发布的指南中,提出了四项需要在2020年实现的目标,总结起来就是:打基础、定标准、建标杆、成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设满足试验和商用需求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标杆网络,初步建成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的支持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企业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标杆网络,形成企业内网络建设和改造的典型模式,完成100个以上企业内网络建设和升级。
二、建成集成网络技术创新、标准研制、测试认证、应用示范、产业促进、国际合作等功能的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一批关键技术和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实验环境,建设20个以上网络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测试床,初步形成工业互联网网络创新基地。
三、形成先进、系统的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在网络领域建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项目,建立工业互联网网络改造评估认证机制,构建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网络技术产业生态。
四、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一批面向行业或区域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及公共递归节点,制定并完善标识注册和解析等管理办法,标识注册量超过20亿。
将这些目标拆解开来,总共有15项具体实施方案,分别是:
(一)建立工业互联网网络标准体系。
(二)完善标识解析技术标准。
(三)形成网络标准制定与推广机制。
(四)建设企业外网标杆网络。
(五)打造企业内网标杆网络。
(六)推进传统企业网络化改造。
(七)开展工业互联网网络应用创新。
(八)建立标识解析管理机制。
(九)建设各级标识解析节点。
(十)推动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
(十一)提升标识解析技术产业能力。
(十二)建设网络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十三)建设网络技术与应用测试床。
(十四)加强网络资源管理和安全保障。
(十五)加强网络发展监测和宣传推广。
该指南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发展目标,同时也是广大该领域内从业者的定心丸。随着未来5G网络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态势只会更为迅猛。不管是工业制造业,还是新兴的技术型企业,都已经身处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并成为该目标的见证者。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