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项泊来的先进技术,其在中国推广之路总是痛并快乐的过程。 覃强, 就是行走在这样一条路上的勇者。 与古希腊传说中的西西弗斯相同的是, 他从不悲歌慨叹,只管踏踏实实地滚石上山; 与西西弗斯不同的是, 他是一个智慧的滚石上山人, 穿越一路的荆棘与重力,终于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在中国从事工业自动化事业的人群当中,目前大概已经鲜有人不知 CCLink。众所周知,现场总线自 1984 年左右提出,至 20世纪 90 年代在国际兴起,已经经过近20年的发展。而CC-Link (即Control & Communication Link 的简称)直到 1996 年 11 月方由以三菱电机为主导的多家公司以“多厂家设备环境、高性能、省配线”理念开发、公布和开放才第一次正式向市场推出 CC-Link 这一全新的多厂商、高性能、省配线的现场网络。由于 CC-Link研发和公布的时间相对较晚,硬件和软件基础固然相对较为完善和先进,拥有技术层面上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也正因为其“迟到的爱”, CC-Link 走过了一条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荆棘之路。借 CC-Link推广中心中国首席代表覃强先生赴京出差之机,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这位被业内尊为“中国最勤奋的自动化人”,请他就 CC-Link的技术发展及在中国的推广过程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任何一种现场总线市场的推广,都关系到许许多多与之相关产品的市场命运。作为 CC-Link 中国首席代表,覃强坦言其压力很大。他说,作为一种开放式现场总线,CC-Link目前拥有640多家会员,中国用户是否从思想上接受这一现场网络的概念,的确直接关乎与之息息相关的近 7 0 0 多种产品的市场命运。非常简单,现场总线解决的是不同产品之间相互连接的问题,为系统中所有自动化产品提供的是一种开放的通讯协议,不但令这些自动化产品因共享开放式网络而方便接入,更令整个系统变得简洁,从而极大降低用户的硬件成本、调试成本、维护成本及布线成本。如同所有的现场总线一样, CC-Link 也是工业控制系统的新型通信标准,是基于现场总线的低成本自动化系统技术,是带来工业控制系统技术的革命性力量,可以促进现场仪表的智能化、控制功能分散化、控制系统开放化,符合工业控制系统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时代工业自动化的主流,具备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所有优点。
正式亮相于 1996年底的 CC-Link,由于越过了80年代的横杆,迎头赶上了不断进步与迅速发展的半导体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化现场控制技术这四支推动工业通信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滞后推出然而创新不断的CC-Link,无疑在技术层面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先天”的高起点,更能适应现代制造的需求,拥有更多的成长空间,成为具有明显优势的朝阳总线。目前,其最近创新的SAFETY 技术和无线总线已经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也正由于此, CC-Link标准虽产生于90年代中期,其市场占有率却已经在亚洲名列前茅,尤其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市场的节点销售及品牌认知度均居于首位。究其原因,覃强告诉记者,CC-Link 是目前惟一源自亚洲、符合亚洲人思维习惯的现场总线。相较于欧洲的各种总线标准,他们为此而自豪。
然而,无论哪一种先进的总线,就像 Profibus 带有浓重的西门子色彩一样, CC-Link 自身也有着浓重的三菱色彩。在谈到这一关系 CC-Link 技术推广问题的时候,覃强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他说, 1996年 11月, 以三菱电机为主导的多家公司以 " 多厂家设备环境、高性能、省配线 " 理念开发、公布和开放了CC-Link 现场总线,并第一次正式向市场推出了 CC-Link 这一全新的多厂商、高性能、省配线的现场网络。
他说,其实每个总线的产生,都源于一个或多个强有力的公司的支撑。强有力的公司,不仅意味着拥有强大的资金及先进的技术实力,还具备巨大的行业影响力。而只有这样的公司,才能够提出或者研发出实用的、技术先进的、可靠的开放式网络系统。而开发推广这种技术,除了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还需要在所处行业拥有的长期技术沉淀,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深刻理解市场的需求,而依托这种深刻的理解及积累的技术精华,方可开发出真正能够应用于现场、稳定可靠、技术成熟的开放式网络系统。也正基于这种企业在行业当中的巨大影响力,才能是聚集一种能够团结合作伙伴的凝聚力,才能产生推广的合力,尤其在推广的初期,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产生一呼百应的功效。所有的现场总线正是在这种强大的资金与技术及其产品影响力的支撑下,其技术理念才能得以贯彻执行,并得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生态链。因此,对于任何一种总线技术的三菱色彩或西门子色彩,覃强认为这是从产品链和技术采用的表象来看,某种总线的主要倡导者符合该协议标准的产品比较多,相对比较全面,给人们的印象是含有某个或几个公司的色彩;但从目前协议标准的推广来看,他们都是开放的,是不具备任何公司色彩,是中立的,第三方的,而且推广组织是非赢利性的。
之所以现有的现场总线推广模式具有明显的背景色彩,覃强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这些协议当中,其支撑公司的产品群往往较多较全,从产品的市场角度来看似乎也获益较多。然而在他看来,当这些协议为众多产品制造商作为标准而遵行,开放便成为总线的灵魂,现场总线则日益成为独立的概念,那么就必须以第三方的身份以独立并中立的方式进行运作。 CC-Link 推广中心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其肩负为 600余家会员单位推广概念与普及技术的重任。根据目前整个现场总线的推广模式来看,也都是基于第三方的推广组织,且均为非赢利组织,侧重于技术协议的推广,而从这一点来看, CC-Link推广中心无疑应该保持相当的中立。目前,作为一种开放式系统,从推广技术协议的角度来看,推广机构与原公司确实已经分离,例如三菱电机与 CC-Link推广中心、 ROCKWELL 与 ODVA、西门子与 Profibus 国际组织,他们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在业务上又独立运作。因此,作为第三方的推广组织,覃强认为,其核心任务在于向全球推广普及这一先进的技术理念,让其更多惠及制造企业。
纵观目前在中国市场活跃着的各种现场总线,虽然竞争日益激烈,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 CC-Link 的不俗表现。我们看到, CC-Link 销售的节点数量稳步上升, 2 0 0 2 年销售数量达到510000节点;到 2003年 6月底,会员数量已经达到506家,其中会员包括300多家海外企业, 200多家日本本土企业,在亚洲市场居于前茅;可链接的产品也已超过 490多种,每个月都会不断地有新会员公司加入, CC-Link 兼容产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令中国用户可以从中更好更自由的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 CCLink 产品。 CC-Link 实际上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 2003年较2002年实现了340%的增长, 而且在2003年度, CCL i n k 在世界工业界的累计销售节点数第一次攀升到第二的位置。事实证明,CC-Link 推广中心以及三菱电机的代理商与其他合作伙伴在推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合作伙伴的巨大能量与技术潜力。
但在覃强看来,相对于其他总线,CC-Link 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知名度还远没有达到对手的水平,知名度与信任度还需要培育和积累;其次,虽然拥有已经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作为会员,同样因为进入较晚,也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来共同推广CC-Link。因此,CCLink 推广任务主要还是压在 CC-Link 推广中心身上。再则,由于合作伙伴相对较少, CC-Link 产品线相对不是特别丰满。
开放式网络系统的标准之路在中国及世界都很重要。覃强说, CC-Link推广中心对标准的态度是,“只要有机会, 我们就要介入”。 CC-Link虽然是事实的国际标准,但各种标准的申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自2001年CCLink 成为国际 SEMI标准以后,不断前进,目前正在进行国际 I S O 1 4 5 7 4 5 、IEC61158、日本 JIS、韩国 KS等标准的筹备和申请工作。因此,作为其中国首席代表,覃强非常重视在中国的标准化工作。他告诉记者,标准化工作对于开放式系统而言至关重要,涉及到一个总线协议的影响力、知名度、开放性。只有做好标准化工作,才能形成巨大的合作伙伴群,才能最大程度地认可、推广这项技术,才能令这项优秀技术更多地造福制造业。
覃强说,中国的标准化工作必将对CC-Link 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但CC-Link这一先进技术终于可为中国免费使用,而且是对中国标准化进程的有力支持,同时也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开放式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他说,届时 CC-Link 推广中心的工作内涵无疑将由推广日本 CC-Link 协会的 CCLink 技术改变为贯彻中国现场总线标准,在 CC-Link的信任度、知名度扩大的同时,市场也将会急剧扩大。然而CC-Link 推广中心也即将面临更新的挑战,例如会员的管理、会员的认证以及产品的检测等等。如何适应中国的管理要求?这是覃强下一步必须考虑的问题。
覃强说, CC-Link 目前在中国的推广计划是,合作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伙伴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致力于 CCLink产品群的更加丰满。因而, 他们将会更为加强推广力度,将会在中国建立技术支援中心、产品测试中心、产品认证中心,为中国的 CC-Link会员提供产品开发及检测服务,深入贯彻这一国家标准,为用户提供更为优秀的全套解决方案。同时也会加强与最终用户的沟通,从侧面扩大 CC-Link在中国的销售节点数量。
面对总线纷争的硝烟,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市场不断扩大的事实,更不能否认其技术日益精进的辉煌。当我们回首近20年中国制造的腾飞,以现场总线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无疑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然而透过这纷争的尘嚣,我们却很难感受到每一种现场总线技术在中国成功之路上的艰辛与执著。
2024-11-15
2024-11-19
2024-11-19
2024-11-18
2024-11-15
2024-11-21
2024-11-21
在E维智库第12届中国硬科技产业链创新趋势峰会暨百家媒体论坛上,我们有幸见证了一系列关于未来汽车技术的精彩演讲。这些演讲不仅展示了LED照明、射频技术、高性能存储器、端侧AI应用、以及SiC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新进展,还揭示了这些技术如何塑造智能汽车的未来。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