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人的新一代制造模式

作者:曲道奎 文章来源: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3-12-26
分享到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制造业回归”计划,以机器人制造,打败中国的低成本人力制造,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欧盟也提出了“新工业革命”,以机器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制造模式的变革。

机器人引领全球制造业革命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制造业回归”计划,以机器人制造,打败中国的低成本人力制造,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欧盟也提出了“新工业革命”,以机器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制造模式的变革。欧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绝不是仅仅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欧美国家为了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处心积虑实施的国家战略。

工业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机器替代人”的不可逆过程,工业机器人已经在制造业中承担了“劳动者”也就是“生产力”的角色,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换言之,谁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谁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谁就掌握了未来社会劳动者的数量和资源。机器人已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直接决定国家竞争优势。

欧美“新工业革命”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已经发出信号,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是,直接的生产领域中几乎看不到员工,将基本上实行数字化自动生产,以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有可能成为历史的遗迹。在这一大转型的历史时刻,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如果赶不上,其经济崛起进程很可能被中断。

中国迎来机器人产业黄金十年

对比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早期的发展,我们发现不管是从产业规模、社会背景还是政策支持方面,中国现在的情形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非常相似。

劳动力短缺、产业升级和政策支持造就了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黄金20年。当前日本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应用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0~1990年,日本工业机器人更是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的20 年,大幅超越美国。机器人技术源于美国,却在日本得到了产业化规模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紧缺、人力成本大幅上升的社会背景,而政府一系列的扶植政策也使机器人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主要经历了四大历史阶段:1967~1970年摇篮期、1970~1980年实用期、1980~1990年普及提高期、1990年至今的平稳成长期,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显著提升了日本制造的竞争力,实现了日本经济的腾飞,让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中国同样面临劳动力短缺、产业升级和政策支持的局面:

(1)我国目前正面临“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将显著提升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未来机器人替代人将是大势所趋。

(2)欧美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新兴国家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这一态势的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围堵之势,唯有产业转型才能实现中国制造的浴火重生。

(3)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各部委先后出台专项规划,大力发展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代表,将成为“中国智造”的核心和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源动力。

在政府的引导以及中国企业自身成长压力的推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近年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在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仅为3500多台,而到2011年时,这个数据已经跃升为7万多台。

2012年机器人在中国的销量高达2.26万台,同比增长51%。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市场。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万名工人中机器人保有量仅为21台,距离世界平均水平55台尚有较大差距,距离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135~339台,相差更是悬殊,庞大的市场需求正在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我国发展机器人产业挑战与对策

挑战1:中国机器人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尽管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国产机器人在中国市场所占比率不足10%,整体实力与主要机器人公司相比相差较大,如不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壮大,将丧失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大好机会。

挑战2: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缺少龙头企业。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规模都不够大,整体实力与国外主要机器人公司相比相差较大。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很难形成中国机器人产业。

挑战3:中国机器人产业缺少品牌效应。国产机器人品牌刚刚建立,国内企业对国产机器人品牌认知度低,不利于国产机器人的推广。同时国外机器人企业采用整机低价倾销和提高维护及备件费用的策略,打压国产品牌。

挑战4:我国机器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机器人产品规格多、批量小、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很难建立机器人零部件配套体系,零部件厂家也没有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挑战5:我国现执行机器人整机进口零关税、而零部件进口则需要交纳关税的政策,不利于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对策1: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和再向前推进一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会跃过目前的“临界期”,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对策2:重点培育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打造国产机器人品牌影响力。重点支持机器人整机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建设国际一流的机器人工程化实验条件,建立工业机器人研发中心、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检测中心,形成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品牌。

对策3:打造一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鼓励零部件企业针对机器人整机企业开发配套关键零部件,建立机器人关键部件检测中心,对关键部件实施全面的性能检测和产品认证,促进国产关键零部件的不断完善,进而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

对策4:通过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打造完整机器人产业链,建议国家制定有关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要让整个国内机器人产业群体得到国家实质性的支持,对应用国产机器人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重点支持机器人整机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带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发展。

对策5:加大示范应用引导力度,引导企业自行思考,在“用人”和“机器人”之间找到最完美的结合点。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发展时间,很多企业生产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转变,自动化机器人的大量引进无疑会对于智能化以及行业的发展都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从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机器人数字化工厂制造新模式

机器人数字化工厂制造业模式是真正意义上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业的完美融合,涵盖了工厂制造的生产、质量、物流等环节,是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主要解决工厂、车间和生产线以及产品的设计到制造实现的转化过程。

机器人数字化工厂改变了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将设计规划从经验和手工方式,转化为计算机辅助数字仿真与优化的精确可靠的规划设计,在管理层有ERP系统实现企业层面针对质量管理、生产绩效、依从性、产品总谱和生命周期管理等提供业务分析报告;在控制层有MES系统实现对生产状态的实时掌控,快速处理制造过程中物料短缺、设备故障、人员缺勤等各种异常情形;在执行层面由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其他智能制造装备系统完成自动化生产流程。机器人数字化工厂在时间、质量和成本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意义:减少了试生产和工艺规划时间,缩短生产准备期;提高规划质量,提高产品数据统一与变型生产效率,优化了生产线的配置,降低设备人员的投入。

机器人数字化工厂代表了全球最先进的制造模式,这种模式已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造船以及电子等行业得到应用,特别是在复杂产品制造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据国外统计资料报告,采用机器人数字化工厂获得效益如下:减少产品上市时间30%、减少设计修改65%、减少生产工艺规划时间40%并降低生产费用13%。

总结与展望

以机器人、智能设备为主体的制造模式已经来临。在企业自身需求、行业示范带动、国家政策扶植及国际大环境迫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模式定将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未来国际间的竞争,是建立在围绕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产业基础上的实业竞争,实业强,则竞争力强。

机器人井喷时代已经来临,无论对于机器人制造企业还是机器人应用企业来说,这都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挑战和机遇,民族企业要想真正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依赖国产自主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实现对成本、质量的严格控制,摆脱核心部件受制于进口设备的桎梏。

新松公司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肩负着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的历史使命,新松公司愿与机器人产业界同仁共同促进机器人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和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通力协作,全面提升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全球竞争力。让我们共同期待,有机器人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