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大"新支柱产业"

发布时间:2010-10-28
分享到


专家称,虽然有了政策利好支撑,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仍面临体制和机制障碍

四大“新支柱产业”解读:战略新兴产业部分规划或年内推出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预计明年上半年报送国务院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三轮征求意见程序已全部结束,有望于今年年底前推出

  未来十年,中国以传统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格局将被打破。

  金融危机过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四个又被升级为未来中国的支柱产业。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发布。《决定》称,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包括汽车、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将具有知识密集型、低能耗、污染小的新兴产业列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中国尚属首次。

  支柱产业内涵发生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一定比传统支柱产业大。其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起到重要作用,使得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是不是支柱产业,首先看有没有社会需要,支柱产业社会需求比较大。第二看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张其仔近日说。

  “但中国正在进行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支柱产业还要符合新的特点:一是促进就业;二是利于推进整体产业升级,并产生很大的技术溢出效应;三是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点。”

  据张其仔分析,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要找到这样一种产业——既满足促进经济增长的标准,又满足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标准。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愿景,未来中国经济格局也将产生微妙变化。这是否将对传统支柱产业形成冲击,成为不少人的疑问。

  张其仔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一定比传统支柱产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来后,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起到重要作用,使得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从拉动经济增长角度看,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很难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看,未来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是可能的。”张其仔说。

  新兴产业摸底已经启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不一致,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

  虽已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行业,产业规模到底有多大?这些基础性工作,似乎才刚刚开始。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不一致,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因此,国家统计局之前的相关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情况。”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高技术产业研究室主任王军说。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国行业分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早报记者查询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没有找到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完全对应的行业类别。

  以生物产业为例,《决定》给出的“定义”是,“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这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分散在了医药制造业、农业等几个大类之下。

  据王军介绍,其所在的研究机构已经为此启动了生物产业的统计工作,摸清产业规模。目前,他们已经建立了总的生物企业数据库,通过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来推测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

  除对整个行业发展情况的摸底外,需要厘清的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的问题。21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决定》时说:“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事实上,在此之前,更大范围的调查与摸底已经展开。今年2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立,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任组长。据王军介绍,自此开始,一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全国范围内从企业到地方的大调研继而展开;也正是在调研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决定》。

  生物产业规划明年报送

  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划由工信部牵头制定。这些专项规划都要和“十二五”规划相衔接。

  早报记者了解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研究已经渐次展开。其中,部分规划或将在年底前推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预计明年上半年报送国务院。

  王军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我们配合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的工作,正在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这是一个总体规划,还有各个产业的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并不一定都是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做,而是由行业所分属的不同部门负责。”

  早报记者还获悉,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划则由工信部牵头制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三轮征求意见程序已全部结束,有望于今年年底前推出。

  王军表示,这些专项规划都要和“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她介绍说,目前,总体规划的初稿已经完成,部分内容已在各部门间进行了讨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刚刚开始,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报送国务院。对于为何规划不能赶在“十二五”之前发布,王军解释说,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在2007年4月发布的,并不在一个五年规划期的开端。因此,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也并不会完全契合“十二五”的五年跨度。

  仍然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体制、机制上的牵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所体现。“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虽然有了政策利好支撑,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仍面临体制和机制的障碍。

  王军说:“研究院做的技术成果变成产业、转化成产品,中间存在着一定制约。很多领域,技术上是比较领先的,但技术成熟后往产业方面做,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一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对于新药审批和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进展缓慢的问题,王军认为,创新药和进入医保目录的药要考虑安全性,这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这对新药创制的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目前仍未形成一个特别顺畅的渠道。

  体制、机制上的牵制,在另外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体现。

  中国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侯自强表示,以新一代信息产业中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为例,阻碍三网融合的技术问题已不存在,但三网融合始终只停留在部分地区、项目,而未能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根本原因是市场准入产生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

  侯自强认为,“三网融合使整个业务链、产业链发生变化,表面上是电信和广电之间的矛盾,更多的还是广电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接入成为主要问题。因为国家将互联网ISP的执照颁发权给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而广电则掌握网络视频和IPTV及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的牌照。双方各以手中的权力掣肘,成为推进三网融合的主要障碍”,“这是其他国家普遍遇到的问题,但中国更复杂。牵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体制的问题。”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