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 石勇
未来3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个30年”,是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多种先进制造业互相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战略转型期
1.市场化竞争充分
装备制造业之所以高速增长,除国家政策引导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装备制造业已基本由市场配置资源,属于市场竞争最充分、最活跃的行业之一。
2.发展阶段使然
正如20世纪最后十年的经济周期见证了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兴起、21世纪最初十年的经济周期掀起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热潮一样,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也需要新的、具有长期成长性的行业来引领,而装备制造业无疑责无旁待。
3.发展模式转变
以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是“从无到有”时期,走的是“整机带动零部件发展”的模式,其发展规律是“自上而下”.而现在进入“从大到强”发展阶段,其发展规律是“自下而上”。在新的阶段、新的时期,中国正在迈入整机与零部件并重发展的道路,真正的创新时代已经来临。
4.发展路径变更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走的是“贸工技”即贸易优先发展的道路,外贸政策是最强势政策。进入新时期,在大批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贸工技”向“技工贸”发展转变已是必然趋势。
5. 发展阶段判断
从英、美、德的世界装备强国历程和日、韩等后发国家的装备制造业从规模发展、技术积累到科学原创的发展和追赶的历程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刚刚实现了规模追赶阶段,正向技术追赶阶段迈进,实现装备强国的宏伟目标仍任重道远。
二、世界装备制造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后,伴随着每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世界制造业分别经历了以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为中心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强势崛起,世界制造业中心开始由单极向多极转变。而目前有可能发源于美国的新一轮的能源和技术革命,持续多年的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趋势将有可能逆转,推动美国再次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进而能够在根本上引发世界制造业格局的重大调整。
1.新技术的影响
2012年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三种以指数倍增方式快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数字制造,它们将重塑制造业的竞争面貌。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题,阐述了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如何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文章中所描述的3D打印、工业机器人和新材料等数项尖端技术将得到普遍应用与高度集成发展,并正在不断走向成熟,最终带来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2. 劳动生产率红利
世界制造业正在由“人口红利”向“劳动生产率红利”转变,劳动生产率正在成为左右制造业成本甚至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因素。美国近期的重振制造业战略即是在短期内瞄准提供设备级的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力图通过教育培训在中长期内提高劳动者素质。
3. 新能源革命
能源技术的突破将是决定制造业格局的另外一个主导力量。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新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将会改变制造业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分散式的小规模制造成为可能,从而个人和小型企业也能以较低成本进入高端制造领域。此外,新能源技术突破引致全球能源价格的相对变化,也将带动制造业格局变化。在“页岩油气革命”的推动下,美国能源的自给率和独立性不断上升。美国的化工产业竞争力已不断增强,而能源价格的杠杆效应正明显的向整个制造业传递。一旦美国能够持续地压低能源成本,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必将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快速涌入其制造业领域。
4. 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学者正在对制造业展开新的反思,认为研究开发与制造过程的长期分离是导致美国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采用外包模式,对于一些模块化程度较低的行业,其工艺技术和产品本身密切关联,无论其技术成熟度如何,外包都有可能导致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减弱;与之相对应的是,只有一些技术成熟度和模块化程度均较高的行业才能够通过外包来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研究提升了制造环节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更证明了从加工制造走向研发创造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三、重要地位和作用
1.装备制造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
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显示出了其强大的发展力量,已经成为逆周期调节者,而不是顺周期参与者,未来它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主要表现为:一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发动机”;二是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将产生一大批中产者;三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将逐步掌握相当数量产品的国际市场定价权。
2.装备制造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
装备制造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3.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是参与全球范围产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开放型政策红利等几尽,我国低成本比较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是参与全球范围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4.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路径
随着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果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和动力不改变,体制机制和战略不改变,我国就可能陷入旧竞争优势消失、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增长陷阱。
四、国际比较
1. 产业规模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
新世纪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以年均25%的发展速度增长,规模不断超越法国、德国、日本。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2.7万亿美元,不断拉大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差距。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装备制造业产值总规模已达到10万亿美元。
2. 增长速度迅猛,但发展质量不高
从研发密度(研发投入/行业总产值)看,美国、日本、德国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密度均在3%以上,中国仅为1.5%左右。
从劳动生产率(指工业增加值额/从业人数)看,尽管近几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到2009年,美国、德国和韩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仍分别达到中国的7倍、6倍和2.8倍。
3. 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但关键基础装备仍受制于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鼓励发展制造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正在运用贸易保护措施、汇率政策、区域经济谈判策略(TPP)、国内货币政策(超发货币转嫁危机)等综合手段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一直呈下降趋势的美国装备制造业国内市场有率由2007年的67.4%回升到2010年的69.72%。虽然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大量高端装备仍需要依赖进口,其中高档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高档仪器仪表都高比例依赖进口,关键基础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亟待转变。
4. 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仍处低端,亟待向中高端转型
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2.48%,超过美国、日本,仅次于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但如果去除加工贸易部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仅能排在德、美、日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中国一般贸易出口的装备产品中大部分仍属低端装备,装备制造业亟待向中高端转型。
5.市场规模不断突破,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2008年,德国的这一比重为53.96%,稳居第一;韩国、法国、日本均在38%左右。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了27%,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差距也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24-11-15
2024-11-19
2024-11-19
2024-11-18
2024-11-15
2024-11-21
2024-11-21
在E维智库第12届中国硬科技产业链创新趋势峰会暨百家媒体论坛上,我们有幸见证了一系列关于未来汽车技术的精彩演讲。这些演讲不仅展示了LED照明、射频技术、高性能存储器、端侧AI应用、以及SiC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新进展,还揭示了这些技术如何塑造智能汽车的未来。
评论
加载更多